林草網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學做先進報送平臺 > 先進個人事跡 > 正文 站內導航

那片青山,那片情

媒體:原創(chuàng)  作者:王嘉龍
專業(yè)號:關注森林資訊 2022/7/8 12:14:46

那片青山,那片情

作者:王嘉龍

 

我不是個喜歡追劇的人,最近卻迷上了以“伐木模范、育林英雄”馬永順為人物原型的電視劇《青山不墨》,從第一集開始,每一集都盯著看,生怕落下其中的哪個情節(jié)片段。劇中的許多場景、畫面、人物語言我都非常熟悉,可能正是因為熟悉,我才對這部電視劇感到格外親切。每當看到那長滿紅松、白樺的山林,那皚皚的白雪,那掛滿房檐的冰溜子,那一聲聲高亢的“順山倒!”,特別是看著工人們冒著凜冽的寒風抬著粗壯原木堅毅前行的一個個畫面,我就有一種游子回到故地與我的父輩親人久別重逢的激動。

伊春林區(qū)是和我緣分很深的地方。我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在哈爾濱謀生,那時父親剛及弱冠,學的是水暖工的技能,但是為了掙錢更多一點,讓老人妻兒生活得更好一些,父親毅然選擇從哈爾濱去了小興安嶺伊春林區(qū)一個叫“圣浪林場”的地方。從此,父親就加入了第一代林業(yè)工人的行列,他的肩上也從此壓上了一副重重的抬木杠。父親當時的年齡應當比電視劇里工人們的年齡都小,但是他受的累、吃的苦和馬永祥他們一樣多。父親中等個,駝背,他的右肩和后背有一層厚厚的肉繭,母親曾說那是一片“死肉疙瘩”,是抬木杠子壓出來的。父親走路也很慢,輕裝走路時也不快,這和他常年負重有關。我曾見過父親和他的工友們抬木頭裝火車的情景。他們兩人一杠,前后八個人用掐鉤抬著粗長的原木,嘴里喊著號子,亦步亦趨,顫顫地走在高高的跳板上——比《青山不墨》里抬木頭的畫面還令人驚悚。那時候,幼小的我看見父親抬著大木頭走在前面,我剛想喊他,卻被母親一把捂住了嘴,母親說:“不能喊,你一喊,他們的腳步可能就亂了,就要出大事了。”年輕的母親是抬木工人的家屬,她懂得抬木頭人的規(guī)矩。

電視劇里有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缺糧少米、人們食不果腹的情節(jié),當時我們家也是如此。我父親帶著哥哥利用業(yè)余時間開荒種地,用土豆補充糧食的不足。我家每次吃飯,父親都是先吃烀土豆,吃到多半飽,才吃上一個窩窩頭或者玉米面餅子。他每次放下筷子時沒有說過“吃飽了”,而是說“算了算了”。其實這不就是一個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食無求飽的一種無奈嗎?父親的工友們多有在家吃小灶的習慣,就是每頓飯,給干重活的人另做一點帶葷腥的飯菜,以補充體力。我的父親卻從來不吃小灶,即使母親做了,他也要分給孩子們,自己一口也不吃。他說:“孩子們吃窩頭大餅子,我吃不下那口饅頭烙餅炒雞蛋。”每當發(fā)工資,有的工友會下一次館子,犒勞自己。父親卻從來不去,而是買回一點肉,讓母親燉個肉多一點、油大一點的菜,一家人圍著吃。父親很多年都不吃雞蛋和魚,他說嫌有腥氣味,我們都相信了父親的這個忌諱。可是等到日子好過了以后,我們才知道那是一個父親騙了我們很多年的善意的謊言。

我父親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跟隨工廠一塊遷到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仍然是做抬木頭的裝卸工。父親曾多次參加森林火災的撲救,每一次奔赴火場他都很積極,有時在火場上要奮戰(zhàn)半個月二十天,回家時已是灰頭土臉、衣衫襤褸。母親心疼,說:“咋還讓抬木頭的去打火?”父親說:“伐木、種樹、打火、抬木頭,都是林子里面的分內活,要是林子都燒光了,還抬啥木頭???”

說和伊春林區(qū)緣分深,還得說說我自己。半個多世紀前,我就出生在那個叫“圣浪林場”的小山村,幼小時被父母抱著去了大興安嶺的牙克石。我在少小時對我出生之地的印象,都是來自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鐵力、神樹、桃山、圣浪如何如何,都是小興安嶺的紅松、胡桃楸、水曲柳、黃菠蘿如何如何。小興安嶺的山,小興安嶺的水,有著父母親滿滿的青春記憶。

《青山不墨》里有句男聲深情而厚重的旁白:“樹苗是大山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每次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就熱乎乎的,覺得那是在說我。我作為“林二代”,既是林業(yè)工人的孩子,也是大山的孩子。我在小興安嶺出生,在大興安嶺成長,1976年當了一名森林警察后,就把一生都交給了興安嶺的山川溝壑。韶華之年我在大興安嶺北坡原始森林里,騎馬挎槍,為完成好護林防火滅火、林政管理、維護林區(qū)社會治安的艱巨任務,和戰(zhàn)友們一道鉆山入溝、爬冰臥雪、踏泥蹚河,風里來,火里去。年過半百,我被組織上調到黑龍江森警總隊任職。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到職之時,正值伊春林區(qū)發(fā)生重大森林火災,對于一名森警而言,火光就是命令,我當即奔赴火場,沒有和其他人說。我知道,這一片林區(qū)就是父親年輕時揮灑過汗水的地方,就是父親在其后的很多年里念茲在茲的地方,也是我的生命得以誕生的地方。在這片山林里撲火,別具意義,在火場的那幾天,我心里涌動著的是比山火還熾熱的一種情愫。在其后的日子里,我又多次到過伊春林區(qū),流連忘返。那是一片浩瀚壯美、變化多姿的大森林,有時綠浪千重,有時色彩斑斕——“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我慢慢理解了父親為什么會對這片大森林那么傾情,那么牽掛。

我曾專程去鐵力參觀過“馬永順紀念館”。在向這位著名英模塑像致敬的時候,我想,父親在當年會否與他有過一面之緣?

哦,“咱的林子咱的山,咱的頭頂藍藍的天……”

閱讀 2695
省份 融媒體指數(shù) 融媒體系數(shù)
平均數(shù) 1


Loading...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