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網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網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tài) > 地方林草要聞 > 正文 站內導航

【砥礪奮進的五年】造林者的努力與夢想:“以后可坐著拿錢”

媒體:澎湃新聞  作者:李珣
專業(yè)號:關注森林資訊 2017/7/12 15:35:57

福建武平山林間的晚霞,林改之后,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武平造林的主力軍。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圖

初夏的清風從蔥郁的山林間吹拂過來。

柏油公路從村莊引出沿河蜿蜒而行,挺拔健壯的杉樹密集地分布在公路兩側的山間,緩緩流動的小河上樹影婆娑,劉佩星常流連于此地,對于這位土生土長的福建武平客家漢子而言,武平縣城以北25公里處帽村附近的幾萬畝林地是再熟悉不過了。

時間上溯到2003年年初,閩西邊陲小城武平在進行均山到戶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后,帽村村民劉佩星聯合9位造林大戶開始嘗試股份制合作造林,由造林大戶出資,林農出地,最終的收益以六四分成(林農占四成)的方式進行分配,并于2010年成立由115戶林農參與的眾森林業(yè)合作社,而今十四載光陰過去,劉佩星等人在帽村附近累計合作造林已達兩萬多畝。

事實上,均山到戶邁出了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而之后如何走出貧困的泥淖卻格外現實。近年來武平縣通過創(chuàng)立并完善林權抵押貸款、鼓勵專業(yè)合作社等多種林業(yè)經營主體發(fā)展、統(tǒng)一招聘護林員并構建林業(yè)生態(tài)防護體系等方式在林改之路上繼續(xù)開拓前行。

與許多林權制度改革后的創(chuàng)業(yè)者類似,劉佩星在武平縣林業(yè)局工作8年后于1997年下崗。其后的20載光陰里,下崗之后的失落茫然、均山到戶后的喜悅、如何發(fā)展林業(yè)的困惑和深化林改種種措施落地后的驚喜構成苦辣酸甜的歲月記憶,這讓劉佩星笑言自己“有點林改的見證者和實驗者的味道”。

造林大戶劉佩星笑言自己看起來年輕是因為“種樹種得多”。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圖

下崗職工到造林大戶

很多人初次見到劉佩星時,都難以相信這位皮膚略顯白皙、頭發(fā)烏黑光潔的漢子已年滿五十,健談的他開玩笑道“是因為造林讓自己顯得年輕”。

而與現在意氣風發(fā)的狀態(tài)截然不同的是,劉佩星1997年從林業(yè)局下崗之初曾在家賦閑近三年。

“大腦一片空白,沒有心理準備。”事隔多年,劉佩星的話語很是淡然,他告訴澎湃新聞,1989年自己進入武平林業(yè)局下屬的林業(yè)采育場時,紅火的效益和豐厚的福利曾讓親朋好友羨慕不已,“95年之前逢年過節(jié)都有花生油、柑橘這些,其他單位當時都沒有”。

彼時尚未林改,林木經營由林業(yè)部門壟斷,亂砍濫伐亦成為很多未獲林地產權的村民的生存之道,“公家的林地,很多人只砍不種”,劉佩星向澎湃新聞回憶,1998年開始,林業(yè)部門效益雖開始走下坡路但自己并未想到下崗風潮會波及自己。

在拿到1.5萬元的下崗補助后,劉佩星有些消沉,2002年至2003年,分山到戶的林改推進到帽村,分到147畝林地并拿到林權證的劉佩星仍對未來感到茫然。

“之前自己是林業(yè)職工,覺得還比較有地位,去幫人打工面子過不去,但畢竟要找條活路。”在經歷一番思考和觀察后,劉佩星看準了投資造林的機會。

“農戶拿到林地其實心里沒底,造林又怕哪一天林地被收回,很多人分到了林地但外出打工也沒人管,這么多林地空著不如把沒人種的山聚合起來造林。”劉佩星對澎湃新聞表示,選擇造林其實是一種傳統(tǒng)的延續(xù),“當時也沒有林下經濟的概念,林改前不知道林地到底是誰的,山林在盜伐過后已經有些稀疏,這是個機會”。

對于分到林地后的忐忑心理和茫然,帽村居民方如燕和方清華亦深有感觸。

“拿到林地了還是覺得有風險。”方如燕笑道,自己與劉佩星是初中同學也是本村鄉(xiāng)親,常年在外打工的方如燕覺得自家五兄弟分到的90來畝林地不大好管理,當聽聞劉佩星有合作造林的構想后,認為想法可行,“他比較靠譜,分到的都是商品林,不如交給他們管理”。

打定主意后,劉佩星不再猶豫,他拿出多年積蓄下來的15萬元,與9位林農共同籌資100多萬作為造林啟動資金,采取“我們出錢、林農出地”的方式進行合作造林,之后的收益按照出資人百分之六十、林農百分之四十的比例進行分配。

“2003年本村40多戶林農的1000多畝林地就進行了這個實驗,連片種植也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效應。”劉佩星的話語間透著一股快意,他告訴澎湃新聞,其后一年接一年的干,每年造林都有至少一兩千畝,“后來大家一看也覺得我們是干實事的,加入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在方如燕看來,劉佩星所倡導的模式確有其優(yōu)勢,“很多林農分到的林地比較分散,造林大戶在造林管護上比較專業(yè)還能連片經營,又能分擔散戶的風險”。

眾森林業(yè)合作社在帽村附近種植的人工林。澎湃新聞記者 李珣 圖

深化改革見證者

經過幾年的嘗試后,劉佩星的合作造林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在他看來,自己乘了林改的東風但其后卻也面臨一些困難。

造林需要資金,但一起進行股份制造林的9位林農也并無太多積蓄。劉佩星等人栽種的杉木占到造林總面積的70%,按林業(yè)部門規(guī)定為16年一伐;松木占比為20%,按規(guī)定為25年一伐。

“獲益周期很長,資金循環(huán)壓力說實話最開始很大,”劉佩星向澎湃新聞坦言,造林之路絕非一帆風順,股東無奈之下曾四處湊錢,“最開始還是要靠貸款,用自己房子去貸款個三五萬塊錢,其他的還要去四處借一借湊一湊”。

事實上,造林育林資金從哪兒來的問題也一直是武平縣乃至其他許多林業(yè)縣市在均山到戶后需要破解的難題。

武平縣林業(yè)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武平曾于2004年6月在全國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成立縣林地林木權屬登記中心和“林權貸款擔保公司”,并由縣政府累計注資240萬元,再由銀行5倍放大給予林農林權抵押貸款。

對此,武平縣林業(yè)局副局長鐘德華向澎湃新聞坦言,操作幾年效果并不理想,林權擔保貸款存在評估難、擔保難、收儲難等問題,林農想以林權抵押貸款必須通過擔保公司擔保,條件苛刻,而且金融機構也難以判定林木的價值,必須由林業(yè)部門去鑒定,以致林權抵押貸款施行起來困難重重。

對此,劉佩星也有不少苦楚記憶,“以前去找信用社貸款,信用社老是說你還不上來怎么辦,這些林木他們又沒有辦法處置,都不愿意冒這個風險,還是只能靠自己想辦法。”

面對困局,武平縣于2013年5月采取措施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機制,由縣財政專門安排1500萬元作為收儲擔保資本金,分到了林地不再需要擔保,可利用林權證直接在金融部門獲得貸款,并成立縣林權抵押貸款服務中心,此中心集評估、收儲、擔保、流轉、貸款等功能于一身。

在經歷了多年“還債吃不消”的困窘之后,劉佩星感嘆,“自己長舒了一口氣,只需林權證、身份證、評估文件等,一周便可拿到貸款”,此后劉佩星個人以林權擔保的方式向金融機構貸款一百五六十萬元,并能一貸三年。

除此之外,林地流轉機制也在2012年之后日益完善。

劉佩星告訴澎湃新聞,在此前十余年的造林過程中,通常以民間自發(fā)的方式簽訂流轉合同,但部分農戶急需用錢加之法律意識淡薄,常因此引發(fā)糾紛,“父親之前簽了合同把林地交給我們造林但是兒子過幾年就不認了,林地升值了有的林農就想趕緊收回去,帶來很多矛盾”,而得到官方認可并逐步規(guī)范化的林地流轉機制無疑讓劉佩星少了這些頭疼事。

對此,6月13日,福建省林業(yè)廳副廳長嚴金靜對澎湃新聞表示,林改均山到戶只是第一步,其后還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深化改革,“林改不是一勞永逸的”。

“之后的這些措施很多算是在我身上落地了。”劉佩星對澎湃新聞感嘆道。

十年樹木的長遠收益

伴隨集體林權體制改革各種措施的步步深化,劉佩星和方如燕的生活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劉佩星向澎湃新聞笑言,造林一畝的成本在800到900元左右,而以20年后砍伐時的產出來算,屆時一畝林地可獲得收益上萬元,而此前按規(guī)定采伐的林木已讓其獲得充分的回報。

如今劉佩星每年各項收入加起來已達30萬元,并在武平、廈門等地購置房產,他還在帽村附近投資水電站,25歲的兒子剛剛大學畢業(yè),就覺得“生活有奔頭”。

而在將自家林地交給劉佩星管理后,方如燕在帽村附近的永平鎮(zhèn)上開起了鋪子經營鞭炮生意,并在2006年建起了兩層新房,鎮(zhèn)上過去的眾多土坯房也已陸續(xù)不見了蹤影,大批武平人在五湖四海經營不銹鋼生意,而今也有不少人陸續(xù)返鄉(xiāng)投資。

“林地不用操心,反正十幾年之后可以坐著拿幾十萬。”方如燕這位客家漢子爽朗地笑道。

而對于“林地不用操心”的說法,劉佩星有著真切體會。

站在帽村村外的蔥郁的山林下,劉佩星遙指著遠處一片光禿的林地說道,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此地曾失火,但鎮(zhèn)上的護林員反應非常迅速,林地附近的村民也自發(fā)趕去撲救,“很快火就滅了,大家都怕燒到自己的東西”。

對此,武平縣永平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站長李東平告訴澎湃新聞,早在2012年8月,武平縣便已開展生態(tài)公益林護林員管理體制改革,改“村聘村管村用”為“鄉(xiāng)聘站管村用”,統(tǒng)一招聘護林員,并建立生態(tài)公益林連片聯保機制,改善護林員待遇,從此“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護林員人數雖減少了一半但卻事半功倍。

回望二十年來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路程,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劉佩星亦有些感慨,“還是觀念的改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只砍樹少種樹,但不改善生態(tài)一味索取哪來的回報”。

而在鐘德華看來,劉佩星萬畝造林嘗試最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林農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困局,“新型經營主體解決了有山無力造、有山無錢造、有錢無山造的問題,林農也好,還是林業(yè)合作社的股東也好,乃至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是受益者。”

據武平縣林業(yè)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以劉佩星等人創(chuàng)辦的眾森林業(yè)合作社為代表的專業(yè)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武平縣的造林主力軍,2002年以來,武平縣造林面積達71.5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總和,其中新型經營主體造林50.5萬畝。

談及未來,劉佩星盼望著政策能穩(wěn)定下去,漫長的林木采伐周期需要耐心與堅持才能獲得回報。

“畢竟十年樹木。”站在蔥郁的山林下,劉佩星笑著說道。

閱讀 355
省份 融媒體指數 融媒體系數
平均數 1


Loading...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